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沿G60科创走廊实地调研,通过芯片研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的跨区域协作案例,揭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创新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上海花千坊爱上海
【首席科技记者 王远】在张江科学城的超算中心,苏州工程师李伟正通过"长三角科技云"远程调用上海的计算资源。"就像用本地服务器一样流畅",他所在的半导体团队正在研发3纳米芯片,需要处理PB级数据。这种"上海脑力+长三角制造"的模式已成为常态。
数据印证着这种深度耦合。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万亿元,其中跨区域交易占比47%。在松江G60科创云廊,管委会主任周斌指着电子沙盘介绍:"从上海松江到安徽宣城,已形成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创新珍珠链'"。
最具突破性的是制度创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上海交大教授陈明的团队正在申报"长三角联合创新基金"。"一个项目可以同时获得三地资金支持",这种"并联式"评审机制让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目前已有17所高校建立跨区域实验室,累计孵化企业283家。
(全文共计3568字,含产业链图谱3幅、技术转移数据表8组、典型企业案例12个)
爱上海最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