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道选取1920年代名媛、1980年代文艺女青年、当代都市女性三个典型群体,通过服饰美学、社交方式、价值追求三个维度,解析上海女性独特气质的形成密码。

(首席记者 周墨白)清晨的永康路,身着汉服的95后姑娘正在咖啡馆临摹《点石斋画报》;午后的静安寺,某外企法务总监踩着Jimmy Choo高跟鞋疾步走过斑马线;深夜的巨鹿路,独立音乐人用电子合成器改编周璇的《夜上海》——这些交织在都市空间里的女性剪影,正在续写"上海女人"这个文化IP的全新篇章。
【第一章 月份牌里的摩登密码】
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记者见到了1935年"美丽牌"香烟广告原稿。研究海派文化的徐教授指出:"画中女子穿着改良旗袍打高尔夫,这种中西混搭正是上海审美的精髓。"现年101岁的王奶奶回忆:"当年永安公司的橱窗模特要会英语、懂跳舞,我们叫'玻璃小姐'。"最具时代特色的是"旗袍经济学":一件旗袍的工钱相当于普通职员半月薪水,但名媛们宁愿节衣缩食也要找"红帮"老师傅定制。
阿拉爱上海
【第二章 梧桐树下的文艺复兴】
1984年《上海文学》的投稿照片墙记录着特殊记忆:留着"张瑜头"的女青年们在作协门口排队。摄影师老陈翻出珍藏的胶片:"她们穿自己钩的镂空衫,背帆布包,但一定会别个精致的胸针。"记者走访多位当年"文艺沙龙"参与者,发现个有趣现象:这些女性大多自学法语、收藏黑胶唱片,在物质匮乏年代营造出独特的精神贵族气质。如今思南公馆的读书会上,还能见到这些银发族优雅的身影。
爱上海论坛
【第三章 她时代的千面娇娃】
在B站总部,记者采访了拥有百万粉丝的沪语UP主"囡囡":"我的视频里,穿香奈儿套装讲浦东童谣的反差萌最受欢迎。"当代上海女性正在打破单一审美:陆家嘴有穿西装套裙的金融女杰,M50艺术区有纹身的花艺师,愚园路藏着把老洋房改造成亲子书店的宝妈。最新调研显示,上海女性创业率全国第一,从网红烘焙师到AI算法工程师,"斜杠"已成为新一代的标配。
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
(深度观察包含:①淮海路橱窗演变史 ②上海小姐选美赛事沉浮 ③女性主义书店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