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梳理上海苏州河沿岸纺织工厂的历史脉络,揭示民族工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深层互动,重点呈现荣氏家族创办的申新纺织厂如何见证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坎坷历程。


在流淌了百年的苏州河转弯处,锈蚀的钢架结构依然倔强地刺向天空——这里曾是远东最大的纺织厂区,如今作为"上海工业遗产走廊"的重要节点,无声诉说着民族资本的血泪史诗。

1900年初春,当荣宗敬兄弟用12台英国纺机在闸北创办广生纱厂时,没人预料到这将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燎原星火。记者近日走访原申新九厂旧址,透过档案室泛黄的生产报表,依然能感受到1925年那个狂热的生产季:车间里3000台织机昼夜轰鸣,每月40万匹"双马"细布远销南洋,女工们三班倒穿梭在飞絮中的场景,被当时《申报》称为"现代文明的奇观"。
上海龙凤论坛419
"祖父常说,办厂比打仗更需要勇气。"荣氏第三代传人荣智仁向记者展示1937年的董事会纪要,上面记载着淞沪会战期间,荣家顶着炮火将5.8万吨设备内迁的壮举。在重庆重建的9年间,这些机器生产出全国40%的军需纱布,周恩来曾亲题"实业救国"的锦旗至今保存在纺织博物馆。
上海花千坊龙凤
1956年的公私合营浪潮中,拥有24家工厂的荣氏企业全部转为国营。现年89岁的退休工程师周建华回忆:"当时苏联专家建议拆除所有老设备,是老厂长偷偷保留了两套英国走锭纺纱机,后来成为研究纺织工艺进化的重要物证。"在杨树浦电厂改建的时尚园区里,记者发现当年印有"申新制造"的齿轮仍在某咖啡馆作为装饰运转,这种新旧共生恰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独特注脚。
上海花千坊龙凤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最后一家纺织厂迁出市区。但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正创造新价值: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变身"国际时尚中心"后,年均举办80余场时装发布会;裕丰纺锤仓库改造的"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成为黄浦江畔的文化地标。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指出:"这些镌刻着时代密码的砖墙钢梁,实则是城市精神的立体年鉴。"

漫步在今天绿树成荫的苏州河步道,河水早已涤净了昔日的染料残留。但岸边保留的蒸汽阀门、铸铁廊柱,仍在细雨中间过客讲述着那个纱锭转动时代的辉煌与阵痛。正如最新开放的纺织博物馆序厅所题:"一绺棉纱,牵动着半部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