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道通过实地探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的跨界合作项目,系统梳理三年来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制度创新突破、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与挑战。


【本报记者 王静安】在太浦河畔的元荡湖边,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的界碑已被生态湿地温柔包围。这个曾被行政区划分割的"死角",如今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标志性景观。2025年6月,正值示范区成立三周年,记者历时一个月走访三地,解码这个国家战略"试验田"的创新基因。

制度破冰:从"三不管"到"一起管"
在示范区的核心地带,一套前所未有的制度体系正在运转。由两省一市共同组建的"示范区执委会"拥有跨省协调权,已出台3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最具突破性的是"规划一张图"机制——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国土空间规划首次实现统一编制。"我们不是简单拼接,而是按照生态功能区重构空间格局。"执委会规划建设组组长陈明说。

更富创意的是"联合河长制"。在太浦河管理站,三地河长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协同调度水资源。数据显示,示范区主要水体优良比例较2019年提升41个百分点,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爱上海最新论坛 产业重生:绿色基因的植入术
在青浦金泽镇的华为研发中心,屋顶光伏板与周边湿地相映成趣。这个投资百亿的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18个月,创下示范区项目审批新速度。"我们享受了跨区域环评等8项改革红利。"项目负责人表示。类似的绿色科技项目在示范区已落户167个,形成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五大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也在脱胎换骨。吴江盛泽镇的纺织企业通过"环保信用贷"完成技术改造,万元产值能耗下降63%。嘉善的木业企业则组建"绿色联盟",共享环保设施和订单资源。

民生突破:看不见的边界消融
上海喝茶服务vx 在朱家角人民医院,来自吴江的患者张女士正在刷医保卡结算。"以前要垫付再回老家报销,现在直接结算。"这样的便利得益于示范区的"医保一卡通",目前已覆盖246家医疗机构。教育领域同样创新不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吴江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嘉善附属医院等15个跨区域公共服务项目陆续落地。

数字赋能:治理革命的云端实验
示范区"智慧大脑"运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三地283类数据。这个全国首个跨省域数字治理平台,已归集数据超50亿条。"通过算法模型,我们能预测跨界污染风险。"技术负责人介绍。更接地气的是"示范区通办"APP,上线半年办理跨省事项超12万件。

挑战与展望
上海品茶网 尽管成效显著,但财政分担、统计核算等深层次问题仍需突破。即将实施的《示范区条例》有望提供新解法——明确"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并设立10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

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示范区的三年实践证明:行政区划不应成为发展的藩篱。当一体化改革从"盆景"变"风景",这里正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路。(全文约3280字)

【专家观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雯认为:"示范区的最大价值,在于构建了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的新范式。这些制度创新如能推广复制,将深刻改变中国的区域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