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者历时三个月深入走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青浦、吴江、嘉善三地,通过12个典型案例,全景展现示范区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首席记者 陈静 上海报道】2025年7月,在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上,三地联合巡逻队正在巡查水质。这条流经三地的"界河",如今成为区域协同治理的典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示范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8年下降42%,跨界水体优Ⅲ类比例提升至92%,绿色经济占比达46%。
一、生态共治:从"三不管"到"协同管"
在元荡湖沿岸,曾经存在的围网养殖已变为23公里生态岸线。"我们统一了水质标准和治理方案。"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组组长王立介绍。这样的跨界水体治理项目已完成17个。
更具创新性的是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示范区率先实现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我们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明表示。该制度已写入《长江保护法》配套法规。
爱上海最新论坛
二、产业共兴:从"各自为战"到"集群发展"
在青浦华为研发中心,来自吴江、嘉善的配套企业占比达35%。"我们构建了区域产业生态圈。"项目负责人周雯介绍。这类产业链协同项目已落地89个。
更富特色的是"水乡客厅"项目。由三地共同打造的35平方公里示范区"核心区",集聚了绿色金融、智慧能源等创新要素。"我们探索'双碳'路径。"示范区发展公司总经理张强表示。该项目已吸引投资超500亿元。
上海品茶论坛
三、服务共享:从"属地限制"到"同城待遇"
在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专家每周坐诊。"我们实现了医疗资源互通。"院长吴芳介绍。这样的跨区域医联体已建立12个,惠及居民200余万人。
更具突破性的是"一卡通"服务。示范区内社保卡、交通卡、文旅卡"三卡合一"。"我们打破了行政壁垒。"示范区执委会公共服务组组长陈立表示。该模式将推广至整个长三角。
419上海龙凤网
【专家观察】
"示范区建设破解了行政区划分割难题。"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院长曾刚评价,"通过制度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样板。"
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深入实施,到2027年将基本建成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绿色经济占比有望突破60%。(完)